2014年8月19日

荣耀的光辉-罗炳森师母传 第四十七章 (2)


第四十七章  通往耶稣脚前的小径(2)


如果一个人细看她的“美国标准本”圣经,会发现她十分留意(1)希伯来文里对神各种不同的称呼;(2)家谱;(3)挪亚方舟的大小和会幕的大小等,并将其计量单位换算成英制的计量单位;(4)犹大和以色列诸王一览表,并注明他们在位的年数;(5)众先知一览表,并注明与他们同时代的先知——这其中所记下来的许多细节和事实,是常常被那些只重“属灵”的人,视为无关紧要或毫无益处的。因 此,不但是新约,连旧约也提供给她作精深研究的资料。

她对诗篇里的祷告作过很透彻的研讨,并查考诗篇里常提到的“慈爱”、“心”等题目

至于在新约圣经里,她作过一些贯穿整本新约圣经的专题查经,比方像“对灵”、“神医”、“祷告”(就使徒行传来查考);在约翰的书信里,充分显示出她曾殷勤地研读她一生最关心的两个相关题目:认识他和遵守他的命令

在这本新约圣经的一处空白页上,有早期教父一览表从最早具有使徒权柄的教父,一直记到耶柔米和奥古斯丁;另外还有一些早期教会历史的摘记,特别是十二使徒的教训和使徒信经

罗炳森师母对教会历史和十架精兵们的传记,特别感兴趣。她常常拿一些传记给一些年轻的基督徒看。她读过阿伯特所写的基督教历史,并写下无数的评语和注解,并作了许许多多的更正。虽然这本历史书不很完备,但实在包含了无数早期教父们和殉道者 的生平轶事,这是在一般有关教会历史的著作里,很不容易看到的。

罗炳森师母似乎也很宝贵另一套教会历史书——维得亨利所写的教会历史手册。每一册早期的一些段落,她特别作了记号,因为它们与新约圣经的关系如此密切,也如此重要,同时也反映出她自己的信念:

在标题为“使徒理想中的教会”底下,作者说:“‘教会‘这个字眼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一百四十次,其中有八十五次是指着一个地方的教会。“

接着又讨论新约圣经其他地方,关于这个字眼的用法与应用:“新约圣经丝毫没有提到一个教会,可引申为全世界的教会所集合而成的一个有形的身体,而地方教会是它的分支,这是以后的世代才产生的误解。……地方教会彼此之间以基督的爱相系,而非以一套有系统的教会法来维系。“(见该书24、25页)

另外有两句特别圈出来的话,系异教作者路讯、塞舒、和波非之反基督教的“论证、讽刺与诋毁”。然后作者作了以下的结论:

“纵观异教徒的论证,在前三个世纪里,无论在哲学界、历史界或批评界中,可以说没有出现过任何严重的反对论调,因为有一大半在基督教开始的三百年里,都已被彻底辩论过了。近代的异教徒不过拿古代的异教理论,来放放马后炮而已。“(见该书33页)

罗炳森师母还有一种独特的作风,就是她常常引用法克、特司谛更和韩伯利福瑞达的诗句,并写在圣经前面的空白页上。

她在世上的最后二十年里,常常陪伴着她的是钦定本圣经,这是一九一六年她的查经班学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个人若细读这本圣书,就会发出她对诗篇和箴言作过何等透彻的研读。她把“言语”、“舌头”、“声音”以及它们的同义词串起来读, 并用这种贯穿前后的方法读专题,例如有关带领和引导,以及“信靠”等题目。至于诗篇一一九篇所提到的“心”,深深地感动了她。

她也用贯穿整本新约圣经的方法,读“审判”、“地狱”、“定罪”和一般有关末世的题目。希伯来书六章6节,是一句相当引起争论的经文,而罗炳森师母在它旁边写着:“这一点也不是指着普通的基督徒而言,乃是指一个相当进深,在耶稣里有得胜之经验的基督徒。”

在圣经背面的空白页上,可以发现摘自福音书的“医病事件”一览表,还有“基督复活以后 的医病事件”,以及她自己对“神医”这个题目所作的专题查经。这些资料似乎是从她一八九九年首次大大地得医治时,所作的研经笔记里撰录过来的,因为两者的 内容一模一样。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专题的研经笔记。

她也读过“主再来”这个题目上,列了一系列有关的经文和相关的字与词句。把这些串起来,会使人想起她在一次讲道里所说的一些话,而且她也常常用其他不同的话,重述同一件事:“主要我们充分认识圣经中……一切有关他再来的事,也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经文。……要放下你自己对于主第二次再来的看法,去看看圣经到底怎么说。

就这样,温玛莎罗炳森昼夜思想神的话这一直是她的乐趣也使她继续不断地得着养,并供应她灵魂和身体上的需要。有两句简短的话,也许最能够表达她对这部书中之书的态度,以及她殷勤研经的原因——她这样说:

圣经是一张生活的表格,每个人要个别地填满它。”
圣经中的真理,都是通往耶稣脚前的小径。”

有一次,有一位真的每天花数小时读经的年轻传道人去拜访罗炳森师母,在谈话中他提到盼望能花更多的时间在圣经上。“读经花掉我很多的时间,”他接着说:“我读了一切,然后我必须闭上眼睛来默想,直到我从这一节里汲取了生命

罗炳森师母带着一种虔敬的态度抬头仰望——这是她在教导或讲道中途,常出现的神情——一面好象是在回应这个年轻人的话,一面又好象是直接对基督说道:“耶稣!即使和你同在一千年以后,我们仍旧要从其中汲取生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